当前位置:主页 > 商业资讯 >

巢清尘:人类活动排放是全球变暖驱动力

发布时间: 2023-07-31 15:52:59 来源:经济日报

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加速演进,气候系统更加不稳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频发、强发、广发特征。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3种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在2021年均达到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2022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1.15℃,过去8年是自1850年有完整观测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8个年份。


(相关资料图)

海洋热含量和全球平均海平面高度均再创历史新高。2022年,海洋热含量创下新的观测记录,58%的全球海洋表面发生海洋热浪。最近10年海平面上升速率(4.62毫米/年)超过1993年至2002年(2.27毫米/年)的2倍。南极海冰范围于2022年2月25日降至192万平方公里,为有卫星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2022年阿尔卑斯山冰川厚度减薄3米至4米,打破之前2003年的观测记录。

全球范围内高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全球重大自然灾害发生频次总体呈增多趋势。世界气象组织报告显示,1970年至2019年极端天气、气候和水事件造成全球每天损失平均达2.02亿美元,累计损失3.6万亿美元。2010年至2019年报告的损失是1970年至1979年报告数额的7倍。

与全球气候变化整体趋势一致,我国气候变化更为剧烈。2022年我国地表平均气温较常年值(1981年至2010年)偏高0.92℃,为20世纪初以来的3个最暖年份之一。1961年至2022年,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年极端高温指数每10年增加0.21℃。高温热浪显著增多,达0.19次/10年,日—夜复合型极端高温更为多见,伴随高温热浪而产生的骤旱事件剧增。

1961年以来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年际波动大,区域差异明显,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近30多年趋于变湿,但其干旱气候格局未发生根本改变。极端强降水事件增多,年累计暴雨日数增加率为3.8%/10年。西部冰川面积比1950年萎缩18%,储水量减少约20%,部分冰川补给河已迎来融水径流拐点。与1956年至1979年相比,2001年至2018年海河、辽河、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分别减少48%、16%、14%。未来气候变化将使黄河、海河、辽河水资源锐减,加大了我国水资源压力;长江、珠江等南方河流洪水风险增加,水旱灾害可能更为严重。

近60年我国近海海温增幅0.16℃/10年,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0.09℃/10年)。1993年至2022年我国近海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990年以来,我国海岸线约22%发生侵蚀,黄河三角洲岸线后退明显。未来海平面继续上升,与台风—风暴潮叠加,将造成沿海多地百年一遇极值水位的重现期显著缩短,灾害风险加重。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此外,极端温度变化还受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气溶胶浓度变化、年代际自然变率等因素影响。

人类活动导致美洲、欧洲和亚洲区域极端强降水增加。全球气温每上升1℃,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约7%,大气持水能力增强从而导致极端降水增加。除增强的水汽作用,与环流相关的动力过程改变也会影响极端降水,且其自然波动更剧烈。由于极端降水增加的速度整体快于平均降水,导致降水的年内变化增加,从而给区域水资源管理带来挑战。

人类活动可能是导致全球多个区域遭受更加频繁和严重的农业和生态干旱的主要原因,也可能导致全球水文干旱的整体加剧。气候变暖使大气的蒸发潜力增强,从而影响一个地区可获得的净水资源量。

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增加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复合事件的发生概率,包括全球热浪和干旱复合事件增多,欧洲南部、欧亚北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利于野火发生的复合天气事件变得越来越频繁,一些沿海和河口地区的洪涝复合事件增多。

因此,需要在综合研判未来气候变化风险基础上,加强致灾机理研究、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与影响评估。高度重视极端事件影响,有效提高气候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

(作者系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标签:

为您推荐